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被馬政府消費的228菁英-陳澄波

延續「首位以美術提升台灣人地位的藝術家-陳澄波」的文章,馬政府又是如何消費228菁英?

一個以國家暴力對待人民的中國國民黨政府,開始做一些號稱關懷台灣人文、藝術的事,要推崇過去被同一個專制集團槍殺的人,是否發現還有剩餘利用價值因此把「陳澄波」拿出來消費,在所謂“中華民國建國100年”大肆慶祝之際的2011年,這些舉動,值得再觀察。

1. 「我」劇的誕生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以下簡寫為「我」劇)由嘉義市政府策劃,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執行,由果陀劇場演出,師大說明如下:
本校承辦之「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是行政院文建會辦理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重要活動,亦為兩廳院「民國藝百」系列的重要節目之一,由嘉義市政府主辦,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執行。音樂劇描述台灣油畫大師陳澄波的生平,融合藝術、人文關懷、歷史,以及豐富舞蹈音樂的元素,極具教育意義及藝術價值。

龐大公家單位關注以台灣主的歷史、人物,難免讓人受寵若驚,指導單位包括文建會、交通部觀光局、行政院新聞局、外交部都掛名,嘉義市政府、財團法人嘉義市文化基金會為主辦單位,台北場共同主辦是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承辦單位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贊助單位更羅列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福添福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菸酒公司、中華郵政、信義房屋、玉山銀行。

(photo source: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官網)

執政黨運用公家機關資源贊助某活動可以理解,但以馬政府執政的例子,2011年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由官方帶頭運用公家資源投入超過2.1億演出兩個場次, 以連結中華民國黃花崗烈士與台灣的關係,詮釋沒有中華民國的建國就沒有台灣。馬政府一向以宣揚中國文化主體為考量,因此「我」劇投入大量公家資源,是否在加以詮釋陳澄波與中國之間的關連性,是否運用國家機器把陳澄波變成選戰工具之一,值得後續多觀察。

2. 劇情安排
關於獻情安排,「我」劇官網的「本劇介紹」如此記載著:
臺灣美術巨擘陳澄波(1895-1947),出身窮困,30歲為追求藝術理想遠赴日本學畫,是臺灣史上第一位獲日本「帝國美展」入圍殊榮的畫家。

本劇從一位熱情的畫家作品中,看到他愛鄉愛土的炙熱情感,以及與夫人張捷的牽手之情。編劇王友輝將畫作轉化為優美的歌詞;作曲家陳國華將歌詞化身為旋律,讓這齣音樂劇不僅有豐富的色彩,更充滿了動人的靈魂與溫馨的氛圍。

澄波回臺後積極投入美術發展與教育,更為民喉舌擔任參議員,最後雖不幸受難於二二八事件,但其一生為藝術奉獻的熱情,卻是值得台灣人永遠學習的。

全劇橫跨臺灣、日本東京以及中國上海,舞台上以最新科技投影呈現、深具律動的換景手法,並與國內頂尖指揮家郭聯昌老師率長榮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絕對是今年建國一百年最撼動人心的舞台鉅作。

「我」劇演出的內容是,陳澄波極為浪漫的追求藝術,為此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他的浪漫與家庭觀。陳澄波在日本學畫時非常努力,畫圖很有名氣。陳澄波在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音樂劇結束。

劇情對於陳澄波致力推動台灣美術,並因美術教育而從政並未著重其中的關連性。何況中國國民黨的罩門-228屠殺事件,也只是輕輕帶過,當國家暴力被避重就輕的轉換成嘉年華會式的舞台效果。在此情形之下,陳澄波迫於無奈在中國教書的短短四年,與中國有關連的人生一小部份,不會被擴大做某種熱愛中國的解讀嗎?

3. 官方對「我」劇的心態
建國百年活動慶祝網站,在標題為「2011世界管樂年會在嘉義暨陳澄波音樂劇」文章第一段敘述:
建城300年的嘉義市即將以「2011世界管樂年會暨第20屆嘉義市國際管樂節」、「陳澄波音樂劇」做為慶祝建國100年的獻禮,除了提昇嘉義市的城市競爭力,打造一個「人文城市、管樂之都」外,更是為台灣推動文化外交,提昇文化軟實力!

(photo source: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網站)

藉由政府的資源,推廣台灣美術菁英陳澄波的事蹟固然是好事,只是「陳澄波音樂劇」變成是慶祝建國100年的“獻禮”,再怎麼聯想都奇怪。陳澄波因為捍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擔任和平使者前往水上機場談判,被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補殺後,還不准家人收拾大體,以達殺雞儆猴之效,並有效恐嚇台灣人民不得參與政治。

過去他人的死,今日變成建國的“獻禮”,其原因並非殺害一代美術家陳澄波的原兇被定罪而加以紀念或追思,那何來的「獻禮」呢?是否也隱喻著過去他人死於中國國民黨政府的執政是一種活人獻祭,今日在馬政府執政之下才加以慶祝當年的“豐功偉業”?

4. 名人加持
《我》劇2011年10月在台北演出展開全台巡演,首場的台北場次,不乏名人政要加持,從總統馬英九、副總統蕭萬長、立法院長王金平、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等人皆到場全程觀賞,演藝、藝文界眾多人士也到場。
(photo source: Yahoo!奇摩新聞)

名人多,新聞曝光率就跟著提高,其中在228紀念活動時最常以228受難家屬自居的客家大老吳伯雄,卻未對該劇發表何任與228有關的言論,其刻意的低調是否有意淡化《我》劇與228屠殺事件相關連結。

「我」劇的誕生由嘉義市政府規劃,到劇情安排避重就輕帶過228屠殺事件,再看到官方對該劇以“獻禮”定調的心態,以及馬執政團隊政要名人的熱列參與。在馬政府大力支持下,風光開演,被列為是文建會辦理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重要活動,也不難聯想到「鱷魚的眼淚」。

5. 結語
中國國民黨長期以中華文化主體為職志 ,但在2000年失去政權後,相關文宣上開始使用本土符號,始終以捍衛該黨黨綱為執政利基的馬政府,也跟著轉化國家認同爭議焦點,逐漸從統獨轉變為歷史記憶與政治符號的運用 ,因此當馬政府開始大力讚揚台灣藝文活動時,其出發點為何,的確需要再多觀察。

誠如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指出:「在現代知識分類中,歷史學應該屬於最可能反映現實社會的一種知識……用歷史的方法來研究古今的各種文化,察別其利弊得失,而其目的是把歷史當做人類教育,以明是非、辨疑似、辨義利、定猶豫、通古今。」

228屠殺事件,受波及的人不止是228家屬,因為影響了台灣政治社會發展至今,除了記取教訓,也表示教訓之外還有歷史。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提出的42條要求,在2011年的現在看起來,不過是普世價值的官員本土化、政治清廉、基本的人權和自由,1947年卻被政府當成是大逆不道的藉口,而當人民的抗議超過政府的容忍範圍時,就把人民畫上叛變的色彩、視為匪類,加上事件平復後,對人民採取最強烈手段的彭孟緝被升官,也可以反映蔣介石的對228屠殺事件的定位。

以國家軍隊鎮壓國家人民的國家暴力,下令鎮壓的決策、軍政、相關人員責任,沒有追溯期限 。但至今因多重因素仍未對228政府犯罪行為加以訴追 ,導致消逝於中國國民黨軍隊手下的228菁英之一陳澄波,首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美術家,在今日卻成為慶祝建國100年的“獻禮”。就如英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評論家喬治‧歐威爾在《1984》寫的:「假定一個人要統治,要維持其統治,他必須顛倒事實。因為統治的秘密是用學習過去的錯誤的力量來相信自己的萬全。」

從1947年中國國民黨主政發生的228屠殺事件,到2011年馬政府建國100年把《我》劇的陳澄波當成“獻禮”,看似單純的文化活動,背後卻隱藏了「詮釋權」的政治因素。喬治‧歐威爾小說《1984》裡一個專門竄改歷史紀錄的政府部門的名言:「誰控制過去。誰就能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也就能控制過去。」 一個斷送生命於兇手的台灣菁英之一陳澄波,與被兇手大張旗鼓當為獻禮的陳澄波,馬政府對於228有著道歉、和解但不求真相式的細膩消費手段,並從過去錯誤方法中學習更細緻化的操作。

總統大選歷屆都在3月份舉行,馬政府執政下,2012年是有史以來首次將選舉改為1月份投票,其背後的選舉策略是否也意在切斷「228和平紀念日」與台灣人的感情,用以麻醉台灣人對228的記憶?

台灣面臨中國共產黨要併吞台灣,中國國民黨要出賣台灣,台灣人對中國人真面目的陌生與不瞭解,都是危機四伏的未來,台灣要變成美麗的油彩,怎麼熬過製作過程辛酸的命運,是重點


Reference: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政治憂思》。

杜正勝,《臺灣心 臺灣魂)(高雄市:河畔,1998)。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6)。

喬治.歐威爾著、邱素慧譯,《一九八四》,(台北市:桂冠,1994)。

彭慧鸞,《蕃薯與泡菜:亞洲雙龍台韓經驗比較)(台北市:賽尚圖文,2008)。

Yahoo!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各界名人誠摯推薦我是油彩的化身.html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
http://www.kmt.org.tw/hc.aspx?id=27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慶祝活動網站:
http://taiwanroc100.tw/chinese/Active_detail.aspx?n=22&s=74
台灣師範大學教務處:
http://www.oaa.ntut.edu.tw/files/14-1001-23494,r3-1.php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
http://www.chenchengpo.com.tw/about/index.htm
建國一百年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
http://taiwanroc100.tw/chinese/CP.aspx?s=198&n=253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首位以美術提升台灣人地位的藝術家-陳澄波

(photo source: 《油彩精靈陳澄波:台灣美術菁英的生命傳奇》一書)

1940年陳澄波於6月號《台灣美術》 寫過這麼一段話,推測應是他自認「我是油彩的化身」的由來:
「我,就是油彩,不知生長於何時何處。自從被人帶進了工廠,就在女工纖細的手裡,把我分解又再分解,成為有用的原料……
又是咔達、咔達響起,什麼在推我滑進長管,掉入水槽。沉的、浮的和半沉不浮的,全是我的同伴。一下,工人已在打撈,不管沉的、浮的全被救起,等著曬乾。

這次,我被拋在油鍋裡,拌成了粘糖漿,火在焰焰中昇起,我的命死去活來,醒來時已裝在鉛筒裡,紅的、黃的各色紙籤都是我的名字,我貼著它躺進紙盒,來到人的世界。

有一天,我被人買走了,他是個畫家……。每天,他把我擠了出來,調著、弄著、塗著,刷著,好久好久,我才乾成一幅畫,掛在畫展的會場。

噢!真沒想到,這麼多人在羨慕地望著我,讚美我,那到底為什麼?難道因為我有過一段辛酸的命運?」


陳澄波,首位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人,並登上報紙頭條新聞,使殖民地台灣的美術得以揚眉吐氣,並與日本美術界平起平坐。因此日治時期台灣地方自治運動領導者楊肇嘉曾感嘆說,入選帝展對提升台灣人的地位與士氣,比數年的政治運動還有效。 可見陳澄波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photo source: 《油彩精靈陳澄波:台灣美術菁英的生命傳奇》一書)

1. 從日本留學到中國教書
幾乎是孤兒的陳澄波,個性樂觀,本著對美術的執著,擔任完六年公學校教學職務後,於1924年到日本深造,當時台灣人留學日本多學醫,但陳澄波堅持留日學畫,因此得不到岳父經費上的支援,妻子張捷謊稱陳澄波赴日做生意,夫妻兩人暫時分離各自過著艱苦的生活。 年紀稍長於同學的陳澄波,苦學出頭天,1928年陳澄波日本美術學校研究科畢業後,打算回台貢獻所學,但當時的台灣沒有專門的美術學校,而且教職工作多為日本人所擔任,乃於1929年經日本文部省推薦,接受中國上海新華藝專聘請為西畫科主任,並在藝苑任教、昌明藝專任師範科主任。

2. 陳澄波重要事蹟
陳澄波得獎事蹟無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東京美術學校三年級的學生時期,於1926年以作品「嘉義街外(一)」首度入選第七屆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日本官辦的美術展覽會),是台灣人第一次以西畫獲得此殊榮,日本的大報《讀賣新聞》,對「嘉義街外」,有著如下的評論:「陳澄波的『嘉義街外』,將光線構圖靈活的應用,要表現這一點,必須要有不平凡的才能。」

其後入選多次並頻頻獲獎,帝展榮譽事蹟包括「夏日街景」二度入選(第八回帝展),「早春」三度入選(第十回帝展),「裸婦」四度入選,「西湖春色」入選第15回帝展。台展榮譽事蹟有「龍山寺」獲特選,「夏日的早晨」獲第三回特選,第六回台展無鑑查(免審查)展出資格。其間受邀參展各藝術類型展覽會等。 當時的陳澄波是家喻戶曉的美術人物,寫信給他,就算信封上只寫「台灣美術家陳澄波」或「嘉義市陳澄波」,郵差也送得到。
(photo source: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大量的作品中不難發現,陳澄波強調大自然就是他的畫室,並且以台灣風景為素材,畫出台灣、畫出台灣人的感情、畫出台灣美術的風格,是他一生努力的方向。

3. 回台推動美術
1932年日本攻打上海的「一二八事變」,上海緊急戒備狀態,而台灣當時是日本殖民地,陳澄波一家拿的是日本身分證,常遭受與日本交戰的中國人仇視,1933年陳澄波回到台灣,致力於推動台灣的美術。 1934年組織的「台陽美術協會」首次美展就引起台展(視台陽美協為對抗台展)與民族運動(視台陽為反日組織而讚揚)之間的爭議。台陽美協也成為民間最大的美術團體,規模和官辦的規模不分上下,除二戰期間停展,每年定期展覽持續至今。

4. 為美術從政
194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來台後,對政府充滿期望的陳澄波,向議員提出美術教育建議書, 但中國來的大員,心不在建設台灣,心裡只想著如何中飽私囊,陳澄波決定於參加地方自治的選舉,提升台灣美術教育,並於1946年當選首屆嘉義市參議員。

1947年228屠殺事件延燒到嘉義時,水上機場是嘉義地區最慘烈的一役,「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為了減輕嘉義的傷亡,派遣和平使者,進入水上機場談判,曾在中國教書的陳澄波會說北京話,亦在前往協商的行列之中。但另一邊政府軍隊因得到援軍補助,恣意妄為的展開血腥大屠殺與鎮壓,把前來的和平使者安上「帶頭滋事」的罪名逮補陳澄波等人,3月15日四位愛鄉愛民的嘉義市參議員柯麟、盧鈵欽、潘木枝、陳澄波,雙手被粗鐵線捆綁、背插木牌並遊街示眾後,在嘉義火車站前遭到槍決並曝曬3天。 陳澄波的大體歷經一番波折,終於被家屬帶回家後,妻子張捷,請人拍下的遺照,成為228屠殺事件,唯二的二張遺照之一(另一張為台北地方法院推事吳鴻麒)。嘉義人敢於反抗強權,保衛鄉土的精神,也為嘉義留下重要的一頁歷史紀錄。

張炎憲教授在2005年《尋回失落的記憶》書中指出:「嘉義市民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有的自動自發、挺身而出,捍衛自己的家園;有的充當和平使者,前往軍營,折衝樽俎;有的拿起刀槍,以肉膊身軀,抗爭不公,中 彈身亡;有的則無緣無故,遭人逮捕射殺,或被流彈傷亡。事件中,男性在前方對抗談判,女生則在後面包飯糰支援。漢人和原住民鄒族更攜手合作,共抗欺壓人民 的政權。這些圖像構成嘉義二二八事件最撼人心弦之處。」

(photo source: 《尋回失落的記憶》一書)

5. 遲來的榮耀
2002年,作品「嘉義公園」在香港的拍賣場以約2,416萬元(台幣)成交,創台灣油畫家最高價紀錄。2006年,作品「淡水」在香港富比士拍賣會以將近1.5億元(台幣)賣出,創下華人油畫世界拍賣紀錄。2007年,作品「淡水夕照」在香港佳得士拍賣會以約2.1億元(台幣)賣出,刷新陳澄波油畫拍賣最高價,也是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價。 雖然這些畫作,早已被他人收藏,都不是由陳澄波的家屬賣出,但這些遲來的榮耀,也印證陳澄波對妻子張捷講過的段話:「以後我這些畫可以讓你們過好日子」。

一代藝術家、嘉義市參議員陳澄波,因赴嘉義水上機場交涉和平事宜,卻遭逮捕於嘉義火車站前公開槍決。 成了228屠殺事件受難菁英中,唯一一位消逝的美術家。他擔任和平使者前往水上機場談判,被中國國民黨的軍隊補殺後,還不准家人收拾大體,以達殺雞儆猴之效,並有效恐嚇台灣人民不得參與政治。過去先人的犧牲,今日變成中華民建國100的「獻禮(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台灣人都在看馬政府的荒腔走板。

張炎憲教授推崇「陳澄波充滿熱情與理想,敢言敢行,以畫筆描繪台灣,以生命向獨裁者抗議,展現台灣人不屈的意志,其精神已是台灣藝術家的典範。」陳澄波以生命捍衛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就是台灣人該追隨的建國精神。


Reference:
李俊隆繪製、艾米莉編寫,《油彩精靈陳澄波:台灣美術菁英的生命傳奇》(台北市:新自然主義,2004)。
張炎憲,《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市:吳三連基金會,1995)。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6)。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尋回失落的記憶》(嘉義市: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5)。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
陳澄波:
http://zh.wikipedia.org/wiki/陳澄波


延伸閱讀: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被掩蓋的228導火線
【影片】我是油彩的化身~陳澄波的油彩人生
【影片】拜訪陳澄波文化紀念館@嘉義市
護國台灣神-陳澄波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被掩蓋的228導火線

(photo source: 《尋回失落的記憶》一書)

228屠殺事件(The 228 Massacre),是終戰後台灣歷史上最重大的屠殺事件,也影響最深遠。不能輕易被忽略的是發生的背景和原因,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面向的錯綜複雜。屠殺事件的決策階層、軍政層面、相關人員的責任,都藉由官方檔案史料的解密,一一呈現在世人面前。

但所謂「事件的導火線」,和小時候所習得輕描淡寫一句“由查緝私煙所引起的省籍情結”,似乎背後又隱藏了不可說的祕密,熟識中國人性格者,應該瞭解其欲蓋彌彰的特性。好奇的心理,引發更深入的探討。

屠殺事件的導火線,發生在1947年2月27日傍晚的緝煙事件所點燃,公賣局查緝員在台北市太平町的天馬茶房查緝私煙,煙販林江邁女士因走避不及被查獲所賣的私煙,林江邁希望查緝員不要把東西全帶走,歸還一部份現金和專賣局製造的合法香煙, 後來圍觀民眾漸多,查緝員葉得根在一陣拉扯之後,用槍托敲打林江邁的頭部,鮮血直流。查緝員被氣憤的民眾追捕之下,開槍誤擊在自宅觀看的民眾陳文溪(送醫不治身亡),加上派出所、警察總局、憲兵隊包庇肇事的查緝員,更引起民眾的激憤。

一向被定調為「查緝私煙」而引發的228,是煙販林江邁有錯在先,事實上,林江邁的長子林匏螺在1992年接受阮美姝的口述歷史訪問時,指出:「母親白天在後車站賣煙,傍晚以後就到孔雀樓下賣煙。我們是有牌的,不是沒有牌照的煙販,要提煙時,也都到後車站那裡提。」
所謂的查緝私煙,指的是查緝賣洋煙,而為何煙販會鋌而走險的賣洋煙,主要是公賣局在中國國民黨接收後,所製作的香煙品質低劣而且價格高,相對來說,進口的洋煙品質好、價格低就成了民眾的第一選擇(日治時期香煙品質好),而為了顧及生計,煙販只好兼賣洋煙。

而政府在取締走私問題時,除了沒有檢討因品質差價格貴不受民眾青睞的源頭問題以外,也沒有從走私的源頭開始查緝走私來台的貨物,查緝員寬以默許有勾結的商人走私,嚴以查緝市井小販並假公濟私的沒收私煙以外的合法香煙和現款, 威權政府的所作所為,已讓民眾不滿的情緒點點滴滴累積起來。

2月28日,民眾集結遊行仍得不到處理緝煙原兇的結果,行經專賣局時把局內的煙酒、火柴、桌椅、汽車、腳踏車等物品燒毀,但唯獨沒有動到現金。欲前往長官公署請願時,遭到公署衛兵舉槍掃射的武力鎮壓,透過中山公園的台灣廣播電台(日治時期台北放送局、今台北228和平紀念公園),向全台廣播「台灣自戰後政治黑暗、貪污舞弊、米糧外運、民不聊生,並呼籲民眾起來反抗,驅逐各地的貪官污吏以求生存」,消息傳到全台,抗議活動的蔓延到全台灣。

之後各地衝突擴大,地方人士與民意代表出面提出改革要求,3月1日成立「台北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這期間陳儀大玩兩手策略,一邊安撫台灣民眾,一邊致電蔣介石派兵來台鎮壓。 接著以國家軍隊鎮壓人民的國家暴力,展開無差別的射殺人民,軍民的武裝衝突,以及有計畫、有名單的捕殺社會菁英。

各地以武力鎮壓抗爭的「綏靖」,和清查戶口、搜捕可疑份子的「清鄉」,在全台恐怖的展開,3月8日北宜基地區,3月9日桃竹苗地區,3月13日中彰投地區,3月14日雲嘉南地區,3月7日高屏地區,3月18日花東地區,3月20日澎湖地區,根據1992《「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以人口學的推算,推算台澎在鎮壓和整肅的死亡人數約在18,000至28,000人之間, 確實數目迄今仍無法掌握。

其背後代表的不只表面看到的18,000至28,000的數字,失去孩子的父母悲痛不已,失去先生的妻子頓失依靠、其他親友斷絕來往,失去父親的孩子活在被警務人員不定時騷擾的世界,也失去國家選擇權的台灣人。這些要求一個廉能的政府,對公平正義有期待、對自由民主有嚮往、對人權尊嚴有堅持的犧牲者 ,被專制的政府打成是異端、叛徒、暴民。228變成固若金湯的「禁忌」,變成一段消失的集體記憶。

從此人民對政治噤聲,長輩常告誡小孩「有耳無嘴、不要參與政治」,影響台灣的政治生態,造成政治菁英斷層,劣幣驅逐良幣,黑道流氓、地方政客進入地方政壇,更方便中國國民黨的統治,以利「整碗捧去」。228屠殺事件,是終戰後台灣歷史上最重大的屠殺事件,也影響最深遠,現在台灣社會的許多怪異現象,也都源自於此。

回顧228的導火線,政府不但沒有檢討228屠殺事件的起因,也在之後放出與事實不符的消息,
林江邁的頭部傷勢被槍柄打傷, 送往洪外科就醫,但國史館記載林江邁在事後被送往林外科就醫,院長林清安做證蓋章的答辨書上,說不知道林江邁之傷為何傷。

顯而易見,
228的導火線是中國國民黨執政的政府有錯在先,事發後又企圖加工要掩蓋事實,等到事實像滾雪球般大時,就用欺騙加以安撫,假意要滿足人民提出改革的要求,其實背地裡在尋求救兵,最後用血腥鎮壓的手段使人民噤聲,並持續恐嚇人民不得干政,以利取得永久的統治權。這就是威權政府的手段。

2012年總統大選,假如蔡英文落選,這些與政府立場相對的異端,即使做了對台灣有貢獻的事(發展生技產業南科高鐵減振工程),都將被構陷成污名化為貪污、弊案的犯罪者,像阿扁總統一樣被起訴求刑。如果馬英九連任成功,和中國國民黨立場一致的人護黨有功,即使以國家暴力對待國家人民,仍會被升官加祿,例如228屠殺事件時對人民採取最強烈手段的彭孟緝被升官,2008年中國陳雲林來台而打壓黨旗事件的王卓均升為內政部警政署長。打擊異己,維護既得利益,是中國人血液裡傳統的基因。

英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評論家喬治‧歐威爾在《1984》寫到:「假定一個人要統治,要維持其統治,他必須顛倒事實。因為統治的秘密是用學習過去的錯誤的力量來相信自己的萬全。」從被掩蓋的228導火線,到2012總統大選,真相,就在台灣人的選擇。


Reference:
杜正勝,《走過關鍵十年(1990-2000)上:政治憂思》(台北市: 麥田,2000)。
阮美姝,《幽暗角落的泣聲 : 尋訪二二八散落的遺族》(台北市: 前衛,2000)。
張炎憲等執筆,《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市:二二八基金會,2006)。
喬治.歐威爾著、邱素慧譯,《一九八四》,(台北市:桂冠,1994)。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尋回失落的記憶》(嘉義市: 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5),
鍾逸人,《辛酸六十年(上)》(台北市:前衛,1993)。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http://www.taiwantt.org.tw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馬英九是台獨、民進黨的最佳行銷員

發現一些經年累月調查之下,有趣的統計數據可以參考
重點就是,馬英九是台獨和民進黨的最佳得力行銷助手 ^o^~
(photo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上圖是由「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自1992年開始做的「台灣民眾 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調查,可以發現1996-1997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明顯上升,有雙重認同者下降(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其實自1996年開始李登輝總統執政轉型台灣化,以及2000年開始陳水扁總統執政8年以台灣為主體的持續推動,造成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趨勢是穩健的在增加。有趣的是2008年馬英九執政開始,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不降反升,而且是持續快速的上升,而有雙重認同者(註1)則下降。可能是阿輝、阿扁總統時期播種的「台灣心」種籽已經開始在發芽,也有可能是阿九執政時大舉開放台灣與中國的交流,使更多人台灣人認知自己與中國人在各方面的落差,反而造成一種推力,把更多人推向台灣的認同。

(photo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上圖是做「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在2008年阿九執政後,「偏統和急獨」沒有「維持現狀再獨立」「永遠維持現狀」分佈高,但其實『主張「維持現狀」實質上也就是支持臺灣和中國大陸繼續維持分離和分治的狀態,但這些人和台獨支持者主要不同點是他們比較顧慮宣佈台獨可能招致中共武力犯台。』(註2)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中共的武力威脅,選擇明顯台獨的人是佔大多數的。

(photo source: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上圖是做「台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佈」,阿九上任後,台灣人更喜歡民進黨了,哈哈哈,真是有趣的發現。

結論就是,阿九是台灣人、台獨、DPP的最佳得力助手 ^+++^


P.S.
《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是學者出身的林佳龍先生所主編的專書之一(2011年台中市立委候選人),其中林佳龍發表的「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一文中,主要在探討3個問題:
1. 新形成的臺灣認同的性質和內涵是什麼?
2. 什麼因素導致了臺灣人民國族認同的急遽變化?
3. 國族認同的變化對臺灣的政治發展有什麼重大的影響?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2001,"臺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新自然主義,台北市,pp. 217-266。

註1:一直有3-4成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同時是中國人和臺灣人。對於這個現象較合理解釋應該是,許多先前的中國認同者開始願意承認自己也是臺灣人,但因為他們對中國仍有強烈的認同感,因此並不原在接受新的認同時即拋棄了原先的認同。(如上P.S. 出處 p.223)

註2:如上P.S. 出處 pp. 223-224



延伸閱讀:
陸委會/兩統計(交流)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杜正勝談古今調節產銷問題

(photo source: 自由時報)

中華民國的農委會,到底該做些什麼事呢?

不用提KMT or DPP,中國人一向最以中華文化自豪,陳璸在1702-03年擔任台灣知縣,他如何管理「臺倉積栗之宜」(調節產銷問題)?

中國人,好好學學吧!!

杜正勝老師談古今調節產銷問題mp3

(15:59之後,談現代)

原文附如下:
陳清端公文選目錄/條陳臺灣縣事宜
一、臺倉積粟之宜以時歛散也。倉粟一項,國藏攸關,遇有荒歉,為民生所待濟,系甚重也。第歛之不以其時,則廩藏空虛;散之不以其時,則民生困苦;均非奉 行之善。如每年三、四、七、八等月青黃不接,此宜散倉粟出糶時也。若仍封倉不糶,必致米貴病民,且陳陳相因之粟,大半紅腐浥爛而不可食矣。每年秋成後,於十二、正、二等月,此宜歛粟入倉時也。倘不早徵收,至增價買補,必致倉無餘粟。一旦天行告沴,有欲糶之無可糶、賑之無可賑者矣。是歛之與散不容不為調劑也。矧在臺尤須以時歛散者,重兵雲屯,月米取給,歛不時,庚癸呼矣。數萬戶口,半多寄食在市,散不時,哀鴻嗷矣。且近海地濕,粟易浥爛,阻隔重洋,告糴無所,歛之、散之,必及時乃有濟也。就臺灣一縣言之,每歲除捐積粟外,正供額粟四萬六千有奇,除支給各營月米,每歲尚餘二萬有餘,歲積一歲,是存倉之粟不下十餘萬也。此十餘萬之粟,不及早變通,出陳易新,而坐視浥爛,任聽虧空可乎哉?職以為歲餘粟二萬餘石,應於每歲青黃不接之月出粟一萬餘石,在市散糶,以濟民急。將開倉日期及糶過數目,按月報明本府稽查,即將賣過銀兩解貯府庫,至冬領回,買新粟補倉。如此則存倉額粟既不虧減,又免浥爛,而倉粟在市,米價亦不至騰貴,一舉而數善備。職以為變通積粟之法,端無過此。案查本年正月內為籲請發糶陳粟等事,蒙憲恩准糶濟民。職遵即開倉,每月定有六期糶賣粟米。至期自朝至暮,男婦老少摩肩累足,牛運車載,晝夜絡繹。若非叨邀憲恩,此數百萬生靈將何所倚,則糶粟濟民,在臺地可謂行之既效者也。不揣冒昧,詳請憲恩,歲以為 常,則民生安而國藏固,海疆末吏且得免賠累之苦,伏惟憲裁。
(糴,音ㄉㄧˋ,買入穀物。糶,音ㄊㄧㄠˋ,出售穀物)

重點就是~
看清朝時的糧倉與人民的關係,可以發現地方政府倉庫與民生的關係。地方官有注意稻穀問題,人民生活較平穩;地方官不理會,市面價格的起跌不穩。再觀察現代,農委會的責任,是調節產銷,不是爭水果一斤多少錢啊

穀賤傷農,這些農民微薄的收入,要如何生活?在馬政府執政後,物價漲幅快速,民生用品隨便買,都超過只有些許的收入,農委會到底做了什麼?

如果調節產銷問題不是農委會的責任,是誰的責任?而農委會是負責哪些事?

古今對照的分析,也難怪這些高級外省人,會如此痛恨杜正勝老師,只要Google search「杜正勝」,會發現第一頁全是負面新聞,杜老師深深瞭解中國文化,善於比較古代中國與當代的台灣,以發現社會生病問題的所在,而對中國人的“那一套”,杜老師也有獨特的應對之道。

因此,基於毛澤東的一段著名語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中國人的頭號戰犯之一,杜正勝老師加油,叫你第一名!!

P.S.
大推杜正勝老師的《走過關鍵十年》、《臺灣心 臺灣魂》書籍,很有料


延伸閱讀:
杜正勝學經歷
杜正勝 勇於冒險創新的海洋子民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心得筆記

Comment: 一位朋友,因為對自己身世的好奇,去查了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再經過一連串的巧合,發現原來他的家族,被做過田野調查並出書,相當特殊的經驗。張炎憲教授因為林媽利教授的DNA檢定,而得知自己的血液裡混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的基因;而查自家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也是方法之一。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心得筆記

前言:自從上次挖出我媽那邊的平埔族資料, 透過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溫振華教授的解析與幫忙,我就開始找關於我媽娘家那邊番社村的資料,番社村本來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馬芝遴社」,後來清朝時期改為 「馬芝堡」,在網路搜尋的過程中意外發現這一本書《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更意外的是發現這本書剛好是以我媽曾祖父「潘邦治」 為主軸下去調查的書,因為潘邦治曾經擔任那邊的區長,家族資料剛好做得也比較完整,在此摘錄本書一些重點跟我的心得與各位朋友分享平埔族消失的原因。

*綠體字為Nathan的心得感想

Nathan: 原來彰化平原也是平埔族大本營!

但在原住民歸畫上「平埔族群」在強勢的漢人文化侵凌、與漢人通婚下,深切地融入漢人社會,加上日本殖民政府發起皇民化運動,強制廢除平埔族的傳統祭儀,平埔族的文化漸漸凋零,甚至成為歷史雲煙。

根據文獻上的紀錄,漢人進入彰化平原前整個彰化縣幾乎是平埔族人所佔居,而依人類學家的分類,彰化地區的平埔族可分為「巴布薩族」和「洪雅族」,「巴布薩族」分布在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之間,其中的「馬芝遴社」位在沿海的鹿港、福興一帶。
陳俊傑,2000,“李俊德-融合與尊重",《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3。

Nathan: 所以鄭成功與其後的鄭氏王朝對台灣也是採掠奪心態。

1661年鄭成功率閩粵軍兵渡海驅逐荷蘭殖民政權,開始統治台灣的二十二年間,大量的漢人進入台灣中南部開墾,由於漢人擁有的水稻耕植技術,是一種土地獨佔式的農業文明,於是明顯地開始侵奪以漁獵燒耕為生產方式,並沒有土地擁有權觀念的台灣平埔族原住民的土地!
陳俊傑,2000,“前言",《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8。

Nathan: 經濟被控制,就無法翻身了。

大部分渡海來台的都是未婚或是無法攜帶家眷的「羅漢腳」,在艱辛的拓墾過程中,除了結黨械鬥外,更希望有女眷做精神、身體上的慰藉,剛好許多平埔族群的社 會是以招贅的婚姻制度,在這些羅漢腳的眼中,入贅給平埔番當贅婿,不僅可以得到老婆傳宗接代,尚且可以繼承女方平埔族的土地,不禁趨之若騖地競相入贅平埔 族家庭,而平埔族人也因漢人精於水稻、土地的經營,而樂於招贅漢人為婿,這不僅加速了漢人取得平埔族人土地的速度,更影響深遠的是,這些與平埔族通婚的漢 人,其後裔都帶有母系平埔族的血統,使得在1945年之前即定居於台灣的漢人人口中,或多或少在血液裡面都有著南島民族的遺傳基因。

漢人強勢的人口文化優勢,原本是台灣平原地區土地主人的平埔族群,在生存競爭失敗下,除了極少數的族人外,大都已淪為赤貧的漢人社會邊緣人,不僅生活窮困,尚且必須忍受漢人異樣的眼光與被稱呼為「番仔」的輕蔑嘲笑!
陳俊傑,2000,“前言",《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9。

Nathan: 消滅一個種族,必從消滅該種族的文化開始;反之,維持文化傳統,種族才得以繼續生存發展。然日治時期的皇民化對於台灣方言及各地習俗尚採包容心態,只是對 於講日語,接受日本文化的台灣人較為禮遇,沒有嚴格禁止;但ROC+KMT來台灣之後,採取的就是嚴厲高壓禁止的手段,消滅台灣本土文化。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平埔族人都是離開家鄉,找尋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很多平埔族人仍然留居於原居地,在強勢的漢人社會侵凌下,逐漸漢化,忘記他們祖先的語言, 廢棄祖先所傳的習俗、祭儀、生活方式,學漢人綁上辮子、穿上漢衫、蓋起漢厝,並且信仰漢人神明,取漢姓、漢名,和漢人頻頻通婚,最後融入漢人社會。然則, 一直到日治時代的末期,也就是日本帝國發動侵華戰爭之前,很多平埔族人事實上仍然保有一些傳統的生活祭儀;而在民族的認同上,不管是在平埔族人內心或是漢 人外在的眼光中,平埔族人仍然是「番仔」、「熟番」、「平埔仔」!可惜在日本殖民政府為了戰爭而發起的皇民化運動下,這些僅存的傳統祭儀被強制廢除,民族 認同亦被「天皇子民」、「帝國臣民」等宣傳、教育所抹滅。至了戰後,在國民政府的「炎黃子孫」、「中國人」的愚民教育政策下,平埔族人僅存的一絲民族認同 與傳統祭儀,也在老一輩的凋零、國家社會體制的壓制下,成為歷史雲煙!
陳俊傑,2000,“前言",《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9。

Nathan: 母系血統本來就該重視,婚配習慣對一個種族或國家的影響也很深。

為何馬芝遴社的人口數到了日治末期會只有不滿百人之數?這原因除了東遷埔里,以及遷往台灣各地的人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埔族人與漢人的通婚非常的普 遍,但是通婚情形大都是平埔女子嫁給漢人,漢人女子很少有意願嫁給平埔男子,而早年的種族戶籍,嫁予漢人所生的子女,種族上亦被認定是漢人;不幸的是平埔 族女子嫁給漢人的情形非常的普遍,導致很多平埔族男子終身無法娶到老婆矣!
陳俊傑,2000,“歷史上的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35。

Nathan: 「熟」很確定是平埔族,「福」、「廣」(粵)卻不一定沒有平埔族的基因,因為有的平埔族跟漢人融合久了,或是不願意被稱為番,因此認定自己或被認定是屬於「福」、「廣」系的。血液專家林媽利的研究指出,其實85%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血緣,平埔族並沒有消失,他們只是融入台灣人之中!。

蘇煥智:日據時期戶籍登記為熟者,可能不超過5萬人

不過從潘邦治的系譜圖上我們可以得知,潘邦治(1863生)的曾祖父那一代,祖譜上仍然記載著是平埔族人的漢譯姓名,也就是在十八世紀中葉以前,馬芝遴社族人仍然沒有取漢名,這與乾隆皇帝賜姓給平埔族人的年代約略相仿。

由於在早期日治時代的戶籍資料上,每一個人的戶口欄中都設有種族一欄,福佬系的台灣人會以一個「福」字來標明,客家系台灣人則以「粵」字標明,而平埔族原 住民,則取漢人對平埔族人「熟番」中的「熟」字來標明,因此只要是在種族欄上,標明是「熟」的人,就應該是平埔族的後裔。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p.38-39。

Nathan: 人多勢廣,上天刻意的安排,好讓我有資料可以查?

此外番社最顯赫的潘邦治平埔家族,由於其家族在日治時代不僅因為財勢、官勢在福興鄉無人能與之匹敵,並且人丁頗為興旺,除了潘邦治那一代有三房兄弟(其中 潘錦泉是潘邦治的堂弟)外,潘邦治也有五位姊妹,並且都分別招贅或是嫁給了番社庄裡的梁姓、李姓、陳姓等家族,結構成一個番社中無人能與之抗衡的龐大家 族,可以說是日治時代尚留在原居地的平埔家族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p.114-115。

Nathan: 這就是巴布薩族曾經擁有自己祭儀與文化的證明。

古早的時候他們番仔在過年的時候有一個他們自己獨特的儀式,他們在過年時會將鹹魚繫在身上,然後就繫著鹹魚跳舞這樣子,這是我母親那時代看到說給我聽的, 但是我並沒有看過,聽我母親講是跳他們的番舞,至於怎麼跳,有沒有圍成圓圈我就不知道了!因為這是我母親說給我聽的,我母親從來沒有說過有圍圓圈跳舞,只 是說他們番仔會綁鹹魚在身上跳番仔舞。也有唱一些番仔歌,沒有唱歌怎麼能跳舞?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116。

Nathan: 再度證明平埔族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與飲食習慣,跟漢人(中國人)完全不一樣。

報導人:潘連于(潘邦治養子,1922年出生)。我們家是平埔族的後裔,我們跟漢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每年要過兩個年,我們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時就 必須做番仔年,我小時候聽長輩說那是過番仔過年,第二天再跟漢人一起過他們漢人的年。雖然是連在一起過年,但是當時我們家這個番仔年也一定要做的。我記得 做番仔年時是在我們家大廳的門後,那一扇門不將之緊閉,將過年的酒菜擺在門後,大家就在門後吃東西、喝酒,並且跳舞,現在說是跳舞,以前我們說是「著 童」,當時那一扇門不能關起來,要開一人可以出入的縫隙,我們親戚就在門後慶祝番仔年。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144。

報導人:梁天來(1920年生)。我記得他們所拜的飯菜中,只有拜拜的那一尾魚不可以吃而已,因為那尾魚是生的,所以不能!另外其他煮過的菜都可以拿來 吃,還有其中也有蚵仔也是生的,但是生的蚵仔是可以吃的,只要將蚵仔沾點醬油就可以吃了!那時他們拜番仔年並沒有椅子可以坐,那些祭拜的飯菜也都是放在地 上拜的!
陳俊傑,2000,“馬芝遴社平埔族現況",《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173。

Nathan: 文化慢慢地消失...

也許就是因為祭拜「番仔年」的儀式大都是在地上施行的,所以在日治時代末期,馬芝遴社後裔中最有勢力的潘邦治,由於任職政府的地方行政官「區長」(其實後 來應該是庄長),必須實行政令,因此嚴格禁止在地上祭拜祖先的習俗,事實上潘邦治的本意並非不要祭拜自己的平埔族祖先,而是認為在地上祭拜是不衛生的行 為,所以必須改在桌上拜,因此潘邦治會在過年前,巡視村子會拜門扇後的家庭,嚴禁他們再在地上擺設祭品祭拜祖先。除了過年祭拜祖先的平埔族傳統席速外,溫 丁山先生曾提到馬芝遴社平埔族人曾在某一節日時,會杵麻薯並送給漢人家庭。
陳俊傑,2000,“第四章、分析與討論",《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241。

Nathan: 沒有明確堅定的信仰及國家認同、土地認同,只能如浮萍,隨風飄移。

綜觀潘邦治公的一生際遇,其在清末苦讀漢學高中秀才,旋即出任彰化縣衙的小吏,日治時代後歷任地方行政官員,乃逐漸揚棄漢學、廢除平埔族人傳統的「拜門扇 後」習俗,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結交辜顯榮以及鹿港的地方仕紳與文人,並且崇敬媽祖、蕭仔爺、池府王爺等漢人神明。從這些充滿轉折與矛盾的形式風格來看,可以 說是平埔族人的菁英份子在不同統治政權下,不得不隨統治政權更替,改變原有信仰、習俗、生活習慣,卻又無法全盤地拋棄,實在是道盡平埔族人百餘年來的悲 哀。
陳俊傑,2000,“第四章、分析與討論",《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縣文化局,彰化市,p.245。

結語:潘邦治與莫那魯道是兩種完全相反的人生態度,也不能說誰對誰錯, 但信仰彩虹橋的賽德克族維持了他們的文化與傳統,潘邦治家族在潘邦治死後就開始沒落,馬芝遴社巴布薩文化也逐漸消失。透過各種平埔族的研究,更證明了「炎 黃子孫」、「中華兒女」這種鬼話是騙台灣人的,台灣人遺忘或是唾棄自己平埔族血統才真叫數典忘祖,當初漢人可都是給平埔族女子招贅的耶。平埔族文化、高山 族文化、日本文化、漢文化、西洋文化…都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若想強加大中國四書五經文化到台灣人身上,就是要毀滅台灣的多元文化,台灣人也只會變次 等的中國人,所以,如何在台灣保存多樣性的南島文化與世界文化,並開創發展台灣自己的文化,是台灣將來邁向正常國家的Root(根)。所謂的認同,就是, 你對土地有瞭解,才會想要去愛惜,更愛護它,對待台灣原住民族群,也是一樣的意思,找回自己的尊嚴;而國家認同大於血緣的重要性,可是血統的追源,有其人 類學的定位,不可忽略。

附註:(家人反應)
爸:聽到番還是覺得怪怪的。(但所謂的番,就是土地原來的主人的意思=原住民,只是被外來政權叫做番)。
媽:對這本書超有興趣,要買回番社給其他人看!
二姐:認同台灣是一個國家,但不知道有平埔族,思考中...
大姐:我們是原住民,那會有原住民補助嗎?
我答:不會,因為國民黨不承認平埔族,騙我們都是中國來的。
我:大家趕快來挖掘平埔族文化,抵抗大中國帝國一統思維,一邊一國啦!


番社區長、馬芝遴社平埔族後裔-潘邦治(1863-1939),著西式禮服配戴日本政府勳章。
(photo source: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


潘邦治祖厝三合院
(photo source: 《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

最後再次感謝長榮大學溫振華教授的指導,順便幫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打個廣告,師資堅強,是想更進一步認識台灣歷史文化,進修深造的好選擇。

101學年度甄試入學招生,
報名日期延長至11月25日止。


延伸閱讀:
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我們流著不同血液-我讀我見
台灣原住民.分布常識
蘇煥智:日據時期戶籍登記為熟者,可能不超過5萬人
贊若的BLOG-台灣奶神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牽阮的手-真實世界的愛情小說故事

(photo source: "牽阮的手"官方部落格)

看「牽阮的手」,瞭解田朝明和田孟淑的愛情故事
這是耗時五年歲月,打造的正港本土史詩愛情鉅片

男主角是有個性的成熟高大英俊醫師(35歲)
俏佳人是正值情竇初開的純情高中女學生(16歲)
女方不顧家人的反對,離家出走堅持與至愛牽手一輩子……

這根本就是少女時期,愛情小說的劇情吧?!
小說的結局,總是壞人落網,男女主角相愛在一起
只是,小說不會加上時間的因素
男女主角老了以後怎麼了,就是小說留給每個人不同的想像空間了

田朝明和田孟淑,選擇在歷史留下民主人權的一頁
自小愛打抱不平的田媽媽,與俠義心腸的田爸爸,選擇與黨國怪獸對抗,用自己獨特的武功,在險境中與"異端"的手牽在一起

從相識、相戀、相愛、相知、相惜、相挺到最終
一切只因為對正義的堅持
這部真實世界的愛情小說故事電影,愛幻想的人,錯過可惜!

(photo source:【華視新聞網】-戲裡戲外兩個故事 《牽阮的手》感動所有在地的心)

(photo source: 田爸情書(四):維納斯)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大甲溪流域的墾殖與族群-改變,從自我認同開始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南島民族研究中心專題演講系列,邀請「台灣原住民史」專家溫振華教授演講「大甲溪流域的墾殖與族群」,娓娓道來 台灣人在地的故事。

演講mp3


演講簡報檔(溫振華)

(photo source: 溫振華教授演講簡報,大甲溪流域的族群)

「地名充滿了過去的歷史跡痕」,每個地名,都有述說不盡的小故事,大甲溪流域有許多平埔族的「部落」「社」,至今仍是看得出其中的微量證據,今日的「沙鹿區」,原是「沙轆社」,意即拍瀑拉族「勇士」的意思,而在大甲溪流域的族群,因為種種原因而遷徙……

演講中,溫老師談到他的許多夢想,包括經由尋找台灣在地住民的認同,而發響的「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活動,從認同自我到認同土地,關懷生活環境的河川生態……。一連串的夢想,讓人聯想到「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這個在1993 年獲得日本的故鄉營造大獎的古川町,從河川維護到親水空間搭配、林場管理到木匠的故鄉、光觀發展到地方意識的凝聚都是成功的案例,從一開始想要改變因工業環境而日漸污染的居住環境問題(1960年),到後來的發展,誰會預料到這個小點所擴散的無限蝴蝶效應?

改變,就從自我認同開始~


延伸閱讀:
飛驒古川見學台
古川町~社區總體營造見本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溫振華教授
台灣傳統糖業發展-從台灣看世界蔗糖史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幫推】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Comment: 朋友做了一件好玩的事,就是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真羨慕他查到的資料,是「馬芝堡」(馬芝遴社)的平埔族,自己的還沒查完,下次繼續

這麼好玩的事,可以變成一種「查戶籍運動」吧?!

(Know more: 台灣原住民史專家,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溫振華教授

~~~~~~~~

轉載 source: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從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確定自己是平埔族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查詢方式:

1.攜帶自己的身分證與印章到就近戶政事務所辦理
2.不需在原出生地辦理申請,全國資料已連線
3.說要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
4.事務所人員就會開始看身分證查資料(大約要等3~5分鐘或更久)
5.最好知道自己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因為可能會問一下)
6.戶籍資料頁數會因為當初戶內人數而有所差異
7.一頁工本費15元
8.即辦即拿

P.S.有的戶政人員剛開始都會假裝聽不懂你要查什麼,等你立場堅定,表明來意後,才 會開始幫你查,不知道這是戶政事務所的防衛機制,還是戶政人員有大中國帝國一統的思維,不想讓台灣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查這種資料是非常普遍的,如果戶 政人員說他不懂,一來可能嚴重缺乏專業素養,一來就是統派思維作祟,那就很可恥了。記得,查這種資料,是你自己的權力,公僕就是要為人民服務的,你,查了 嗎?

(by Nathan)


先說我父系這邊的,我爸祖父蕭焜煌

種族欄:主要的項目有「福」(福建or閩南)、「廣」(廣東or客家)、「生」(生番:高山族原住民)、「熟」(熟番:平埔族原住民),但是有些經過漢化的平埔族人覺得被稱為番很不舒服,所以把自己歸到「福」或「廣」裡面。 (註1)還有一些是「支」(支那人)、「朝」(朝鮮)、「滿」(滿州國)、「內」(日本內地)。(註2

阿片吸食:就是有無抽鴉片。

纏足:就是有無纏足。

塗黑:其實這一欄是種別,塗黑是當局為了隱藏一些事。種別:「一」-公吏或有資產常識而行為良善者,「三」-受禁錮過之受刑人需特別注意者(即素行不良人口),「二」-非屬第「一」、「三」種者。(註3)

不具:身心障礙。

種痘:接種疫苗。

續柄:稱謂。

「前戶主卜續柄榮稱職業」欄:係記載現任戶長與前任戶長之親屬關係以及戶長之職業與職稱。此欄專屬於戶長所用。(註4

徘優:簡單的說就是古時候取悅君主的諧星。


我母系這邊就精采了,先說我媽的曾祖父潘邦治

我媽姓潘,又住在番社村,家裡有四合院,家中人口超多,又常說自己曾祖父是番仔,可見我媽的曾祖父一定有某些較不一樣的行為舉止或穿著,才會被說是番仔,只不過是平埔番。

種族:熟,可確定就是平埔族熟番,依地緣位置,屬於平埔族巴布薩(貓霧拺)族。

種別:又被塗黑了。

前戶主卜續柄榮稱職業:潘金石次男文秀才區長,按照我媽的說法,是曾祖父考上秀才被派去當區長,所以我懷疑潘邦治這個名字也是後來因此才取的。


這是我媽的祖父潘火營

續柄:螟蛉子,為他姓所生之子過繼戶長,收養後與本生家斷絕親屬關係。(註5),依照我媽的說法是曾祖父潘邦治沒生男孩,所以給鄰居梁先生抱一個男孩來養,所以潘火營是潘邦治的養子,依照上方種族寫「熟」,鄰居梁先生也是平埔族。(P.S. 螟蛉是一種昆蟲,常被蜾贏抓回家餵養,詳見

種別:一樣被塗黑。

續柄細別榮稱職業:農業組合燒手?(可能跟農業相關的工作)


這是我媽的父親潘守仁

種族:還是熟番(平埔族)。

種別:也是被塗黑。

種痘:明治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一0)以前施行種痘者,初種填「一」,再種填「二」,三種填「三」。生後第一次種痘如果不感填「不感」。(註6

續柄:孫。(戶主潘邦治的孫子)

續柄細別榮稱職業:螟蛉子潘火營長男。(潘邦治養子潘火營的長男)。


結論:
1.大中國帝國一統思維老是忽略母系資料,由此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可知,台灣人的確有平埔族血統,台灣人並不是全部從中國來的。平埔族真真確確早已生活在台灣,只是都被漢化了。台灣人應該更重視母系資料。

2.種別欄為何會被塗黑,值得研究,有人家裡連種族欄都被塗黑了。(註7

3.清朝乾隆曾經大量賜姓給歸順的台灣平埔番,以潘姓最多,而蕭姓也是其中之一,(註8 賜姓)因此我有可能父系那邊也是平埔族,只是被賜姓加上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番,所以種族欄最後是填上「福」。所以如果戶籍資料上是寫「福」,其實也不一定說就是從福建來的。(註9

4.平埔文化瀕臨絕跡,現存的平埔文化大家一定要更珍惜,台灣人要以平埔血統為榮。

5.從台灣很多地名就可以知道當地的歷史,這個才是中小學生應該學習的教材。

6.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趕快去查自己家族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吧!

7.證明平埔族的方法還有很多,並不是只有從日治時期戶口資料才能確認,也有的祖先會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平埔族,所以種族欄如果是寫福,也不見得自己沒有平埔族血統。


參考資料來源:
註1:《蕃》在大清帝國的解釋是外國人的意思
註2:日治時期戶政用語
註3:日據時期比較特別的戶政用語
註4:日治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
註5: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漢字稱謂用語概解
註6:日治時期戶政用語
註7:是誰在搞鬼?
註8:台灣人的姓氏--賜姓政策-蟹老闆
註9:台灣人忘自己是原住民


延伸閱讀:
林媽利/我們流著不同血液-我讀我見
為林媽利醫師敲邊鼓 呼應林著《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台灣傳統服飾
平埔族為何總是無法被國民黨政府認定?!
沙轆社之役─平埔族228事件
台灣原住民系列報告-巴布薩族
平埔文化資訊網
台灣平埔族資訊網站總匯入口
贊若的BLOG-台灣奶神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source: 我是油彩的化身原創音樂劇)

張炎憲教授的看法mp3


此為師大拿到計畫,委託果陀劇場演出,音樂劇中演出的部份:
1. 陳澄波很浪漫的追求藝術,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浪漫與家庭觀
2. 在日本學畫時很努力,畫圖很有名
3. 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
4. 結束

從演出內容不深入觀之,編劇的導演,沒有瞭解陳澄波?
以為演員穿得美美的來唱歌、跳舞、歡樂氣象,就可以呈現油彩的化身-陳澄波
其實是對陳澄波和藝術的侮辱

陳澄波在228中的重要性:
陳澄波是一位可以突顯內心世界和外在殖民統治關係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得到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入選
其中的特殊點,在於殖民地的人,去日本讀書
而以前年代,認為讀藝術不能賺錢,所以需要相當的勇氣,才會讀藝術

拿到帝展是重要新聞,台灣、日本的報紙刊出此消息
因此從事政治運動的人說,拿到帝展贏過做政治運動的曝光率,更進一步提高台灣人的地位

一位台灣人到日本拿到帝展,台灣人的感受如何?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到底這位藝術家在追求什麼?

去中國教書約3-4年,就回台灣,他的想法又是什麼?

畫作多是嘉義(故鄉)的景,他在想什麼?

國民黨時代,他競選嘉義市參議員一位藝術家參選政治,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國民黨的軍隊來了,發生228,去嘉義水上機場當和平使者談判,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槍殺,為何會如此?

被槍殺後,家人的生活又如何?家庭怎麼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

陳澄波是228唯一一位消逝的藝術家,現在的美術節(03/25),也是他受難的那一天,有其歷史評價,但編劇為了迎合國民黨,不敢演出真相,避免衝擊國民黨嗎?


Aries的感想~~~

國民黨利用完莫那魯道,又要利用陳澄波了嗎?
(莫那魯道不是只抗日,而是抗暴,如果當時是國民黨統治而非日本,莫那魯道起義國民黨,結果不一定會失敗

陳澄波,何許人也?

他,是油彩的化身,畫筆似劍,揮灑出氣勢磅礡的繪畫世界。畫作〈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是台灣第一人。為台灣美術運動揭開序幕,繪畫燃燒著他高昂的生命。228事件爆發後,被推為和平使代表之一,卻被綁赴嘉義火車站前,槍斃示眾。

熱心推展台灣美術運動,充滿正義感與理想性、熱心公益的個性,是台灣人要實踐推崇的台灣精神。


國民黨現在一一消費消逝在他們手上的台灣菁英
若真有心,為何現在才著手修復陳澄波畫作?
若真重視,以前國民黨執政的年代,為何不把這些重要人物,放進教科書裡?

當時陳澄波相當有名,只要寫上「陳澄波」三個字,信就可以寄到他手裡(上圖)
其重要性,不用多說

他因為個性特殊,所以畫作也有其繪畫特色

在嘉義市的「陳澄波文化館」與「228紀念文教基金會」,現在由其子陳重光老師維護(上圖)
館藏相當豐富,除此之外,更多資料外借在嘉義市的文化中心等地展出

陳重光老師當年目賭父親被槍殺,受訪時眼眶泛紅的敘述那段過去
並說明在白色恐怖時期,被國民黨點名做記號與被陷害經歷
以及其家人在228大屠殺後所受到的煎熬,並擔憂台灣目前的時局(2009年)

陳重光老師默默的在做著文教的工作,如果國民黨不是在利用陳澄波,為何不宣傳「陳澄波文化館」的館藏?
推測因為文化館與「228紀念文教基金會」有關連,館內呈現大量爭取人權的過去歷史,是國民黨所不願觸碰的過去

有相當年紀的陳重光老師,長年關心人權議題,常全國走透透參加國際人權論壇
現在這種避重就輕的呈現音樂劇情節,是國民黨想變相利用陳澄波、陷害陳重光?!

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在那個年代,會到中國,多是去日本在中國的租界地
但國民黨急著突顯陳澄波到中國教過書,想要做某部份的連結,合理化現在國民黨人士頻繁與中國“交流”的事實

其實從另一方面來看,陳澄波因為會說北京話,228後前往嘉義水上機場交涉,為台灣人民爭取和平與人權,被捕後,被遊街示眾後槍殺(落後的中國式“處置犯人”手法),不淮家人收拾大體任其暴曬,這就是與中國有絲絲關連的後果,台灣人三思啊?

陳澄波的故居,現在出租為「咱台灣人的冰」店)


延伸閱讀:
在人家的墳前放鞭炮
【影片】我是油彩的化身~陳澄波的油彩人生
【影片】拜訪陳澄波文化紀念館@嘉義市
台灣美術界的領導者-陳澄波
護國台灣神-陳澄波
陳澄波‧二二八文化館
台灣神陳澄波寫給女婿蒲添生的遺書
【影片】二二八藝術與人權巡迴演講記者會
【錄音筆記】藝術與人權,由畢卡索的格爾尼卡談起
行願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台灣原住民.分布常識

(photo source)

認識台灣原住民的分布,是身為台灣人應有的 common sense
不用死背,用一些小技巧,就可以記住了

高山族九族、平埔族九族,以及後來正名的高山族群

1. 高山族九族 (見上圖)
沿著中央山脈,最大的三個族是「泰雅、布農、排灣」
和排灣很類似但更古老的「魯凱」
南投一帶的「鄒」
東台灣的「阿美、卑南」、人之島的「達悟」
新竹苗栗一帶的「賽夏」

(photo source)

2. 平埔族九族 (見上圖)
西半部的南部「馬卡道、西拉雅、洪雅」
西半部的中部「巴布薩(貓霧捒)、拍瀑拉、巴則海」
西半部的北部「道卡斯」(唸快一點會變大甲)
北部的「凱達格蘭」
原在東北的「噶瑪蘭」(2002年正名,唸快一點會變宜蘭),後遷徙到花蓮豐濱鄉的新社,多姓偕

3. 後來正名的高山族群 (見上圖)
台灣的內陸南投的「邵(2001)」
從泰雅正名出來的「太魯閣(2004)、賽德克(2008)
從阿美族正名出來的「撒奇萊雅(2007)

從後來正名成功的高山族群年份,可以發現都是在阿扁總統時代正名成功的
誰才是真的把原住名當人看?
大家心裡有底吧!?

先瞭解原住民族的地理空間,才不會資料老是看得霧剎剎

另外的小常識
重捕魚者為:達悟、阿美
母系社會:阿美、卑南、西拉雅,其餘為父系社會(噶瑪蘭是否為母系,尚有爭議;達悟是母、父兩者並系)
並不是所有的原住民,都是母系社會(母系社會有年齡層組織的運作)
倒是中國古代,有可能是母系社會,後來才演變為父系社會,如女媧補天、太極的「一元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產過程)都是的例證

以前,中國已經“做古”的鐵路,老師會要求背下來,因為考試要考“過期”的東西
真是好笑的國民教育
現在,自己來教自己認識台灣~~~


延伸閱讀:
《你不知道的真相》(18)讓原住民享有「國中之國」的真正自治
從《賽德克‧巴萊》看異族壓迫的文化毀滅與靈魂覺醒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戀戀阿里山-顛倒事實的洗腦統治

(photo source)

這是公視嗎?優質的公視跑到哪裡去了?

公視播放的「戀戀阿里山」節目,越看越怪,原來是「中天首部自製大戲」,難怪那麼匪 @@

中時電子報這麼介紹,《戀戀阿里山》述說大時代愛情因1949年國共戰爭、兩岸分治所導致的愛恨情仇,以3段橫跨40年的愛情與親情的故事,描繪大時代的變遷。

光是看一段,就發現這部戲很怪,怪在哪裡?
醜化台灣人 & 扭曲事情
這是小時候的戲劇場景,沒想到,在馬英九執政後,這種褒外省人、貶台灣人的時代又回來了
劇中講北京話的人,一定是好人、過著好日子、有錢的富家人、穿著光鮮亮麗、知書達禮有學問、溫良恭儉讓……,反正就是“媒體捧在手心的馬英九”的影子
劇中講台語的人,一定是壞人、三不五時找人幹架的流氓、生活潦倒的窮人、穿著隨便、頭髮凌亂、講話粗鄙無禮……,所有不好的形象都在台灣人身上就對了,很恨台灣人喔?!

這種貶低台灣人形象的事,騙騙不懂事的小孩還可以,以為正常人看不出其中操作的手法嗎?

支那人最喜歡抹黑和捏造謊言,其實該戲所塑造出來的負面台灣人形象,講的應該是1945年8月後來台的大量中國難民,而舉止談吐得宜的其實是台灣人,有史為證:

1946-47年,美駐台大使館副領事George Kerr,在《被出賣的台灣》的「奸商政府」,這麼紀載著國民黨的骯髒軍人:「台灣人的失望不是沒有道理的。自從台灣的富裕很快傳遍中國大陸之後,成千的江湖郎中、騙子之流便湧向台灣……」
「搶劫案件不斷在三個階段發生。從1945年9月起至年底的搶劫為最下層軍人所為。只要無人在場看顧的東西,或能輕易移動的物品,都成為這些毫無紀律的軍人的目標。這些屬於初期的偷竊幾乎每個都市、每條街上都發生過;郊區或村莊,只要有國民黨駐紮的地方也就有這種事情發生。
第二階段的搶劫是國民政府高級軍官所為。他們利用安排在各港口的先遣人員開始將軍用品和日用品運往大陸。最後陳儀及其親信將所有工業原類、儲備的農產品以及日人移交或被充公的財產牢牢控制住。到1946年年底以前,龐大的儲備品均被一掃而空。」(註1)

歷經日治、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著名國際法學者彭明敏在《自由的滋味》,也寫到:「軍艦開入船塢,放下旋梯,勝利的中國軍隊,走下船來。第一個出現的,是個邋遢的傢伙,相貌舉止不像軍人,較像苦力,一根扁擔跨著肩頭,兩頭吊掛著的是雨傘、棉被、鍋子和杯子,搖擺走下來。其他相繼出現的,也是一樣,有的穿鞋子,有的沒有。大都連槍都沒有。他們似乎一點都不想維持秩序和紀律,推擠著下船,對於終能踏上穩固的地面,很感欣慰似的,但卻遲疑不敢面對整齊排列在兩邊、帥氣地向他們敬禮的日本軍隊。 基隆火車站非常髒亂,擠滿了骯髒的中國兵,他們因為沒有較好的棲身處,便整夜都閒待在火車站。當火車開進來時,人們爭先恐後,擠上車廂。當人群向前瘋狂推擠的時候,有人將行李和小孩從窗戶丟進車裡,隨後大人也跟著兇猛地擠上去佔位子。我們總算勉強找到座位,開始漫長而緩慢的行程。從破了的窗口吹入正月冷冽的寒風,座椅的絨布已被割破,而且明顯地可以看出,車廂已有好幾星期沒有清掃過了。這就是「中國的台灣」,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日本的台灣」。我們一生沒有看過這樣骯髒混亂的火車。
……漸漸地,我從父親的言談中得悉日本投降、中國軍抵達高雄、以及其後公共生活迅速腐化的狀況。無疑地,國民黨正在把我們拉低到與中國大陸混亂生活一樣的水準。」(註2)

這種情況遍及全台灣,連在花蓮也是如此,張玉禪(張果仁醫師的牽手,張果仁父親是開拓花蓮,深耕教育的張七郎醫師,2人在228時被國民黨屠殺),這麼回憶當時: 「四月初時,兵仔(國民黨軍隊)來花蓮,阮大家就在街仔路排著,看著兵仔。怎麼形容這些兵仔呢?中國兵仔跟日本兵仔差真多,中國兵仔像是乞丐,古早的乞丐都揹著鼎(鍋子)啦!雨傘啦!中國兵仔也一模一樣,揹著鼎、雨傘啦!咱們想看一下這些打敗日本兵的中國兵長得怎麼樣?結果像乞丐一樣。」(註3)

李筱峰教授在《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寫到:「標題「蔣女士‧105‧中國領導人的寡婦死亡」的報導中,整篇文章從開始到結尾都不斷強調一件事,就是蔣宋美齡A了美國的錢,報導中也呈現了蔣政權在大陸時代的腐敗。

「他們是賊,他們每一個人都是賊。」

「他們從我們送給蔣政府的上10億美金裡,偷取了將近7億5千萬美金。他們偷了這筆錢,而且將這筆錢投資在巴西的聖保羅,以及就在這裡,紐約的房地產。」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的對華白皮書,把蔣政權的貪污腐敗,淋漓呈現。白皮書的序言中,說:「腐敗是國民黨政權崩潰的致命因素。」」(註4)

日本雖然把台灣當成殖民地,但至少是認真在建設硬體設備,軟體部份也有顧及,並移植明治維新的西化與現代化經驗,培養出來的國民水準,一定不會比戰事連年的中國人差,否則怎麼會在日本投降,二戰盟軍還沒派人來接收台灣的這段空窗期,社會秩序人人自律?

反觀中華民國,兩蔣時代只是把台灣當成“反共的根據地、跳板”,恐怕是破壞多於建設吧?!

這一類貶低台灣人、捧中國人LP的節目,日以繼夜的在對人們洗腦,造成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國家認同的混淆,果然如英國著名的政治諷刺評論家喬治‧歐威爾在《1984》寫的:「假定一個人要統治,要維持其統治,他必須顛倒事實。因為統治的秘密是用學習過去的錯誤的力量來相信自己的萬全。」(註5)

看到這裡,你發現其中的詭異了嗎?


註1: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1991,"奸商政府",《被出賣的台灣》,前衛,台北市,pp.117-138。
註2:彭明敏,1988,“回到台灣和大學生活",《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前衛,台北市,pp.63-65。
註3:沈秀華,1997,"從醫生娘到農夫的艱苦歷程-張玉蟬(其夫張果仁)",《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玉山社,台北,pp.156-157。
註4:李筱峰,2004,”掀起「偉人」的蓋頭來”,《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玉山社,台北,p.44。
註5:歐威爾著、邱素慧譯、范國生導讀,1994,”第二部”,《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 four》,桂冠,台北,p.145。


延伸閱讀:
這些照片一定要給台灣人看/日治時期的台灣
重讀高中歷史課本-日治時代的台灣(二):近代化的基礎建設與經濟發展
認識台灣小叢書